什么是銀錠
中國古代貨幣。即熔鑄成錠的白銀。始自漢代,其后各代皆有鑄造,但流通不廣。至明代盛行,但不是國家法定貨幣。至清,始作為主要貨幣流通。重量不等,因以“兩”為主要重量單位,故又稱銀兩。
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前后,民間交易多用金銀。洪武八年(1375)發行寶鈔(即鈔)后,朝廷多次下令禁止民間以金銀為貨幣進行交易,違者治罪。但政府發鈔鑄錢(見制錢)仍以銀價為標準。成化以后,田賦、商稅、鹽鈔、匠役以及官俸等項收支中,折銀的范圍日趨廣泛。銀兩逐漸成為主要的支付手段。作為通貨用的白銀,主要是鑄成兩端翹起的船形銀錠(銀元寶),銀條和碼形的銀錠都少見,小額交易則使用碎銀。元寶銀錠大小不等,大元寶一錠有重至50兩者,也有重20兩的。其上有鑄造地點、重量和銀匠姓名等文字。小錠上的文字多少不一。銀錠和碎銀的重量不劃一,成色也各有差異,每次支付時都需秤稱分量和鑒定成色,多有不便。
清代實行銀錢平行本位制度,規定制錢一千文準銀一兩。銀兩是法定通貨,不僅中國銀行營業廳民間交易收藏使用,官府收納地丁捐稅也使用。由此形成銀兩制度。
清朝的銀兩多以馬蹄形的元寶出現,故亦稱為寶銀。經過熔鑄,又可分為大錠、中錠、小錠、通稱銀塊或銀錠,此外還有碎銀。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鑄寶銀,以致寶銀的種類和名稱雖然全國大體一致,但成色與重量并不一律。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銀兩,相互兌換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。

銀兩有實銀和虛銀之分。虛銀是指它作為價值符號或計帳單位。清初法定的紋銀、咸豐年間出現的上海規元銀、漢口的洋例銀以及天津的行化銀,都是作為通行的計算單位的虛銀,但它們可以隨時折合兌取實在的銀兩。
鴉片戰爭后,外國洋銀(見銀元)大量流入和自鑄銀元流行,并沒有根本改變或取代銀兩制度的地位?;祀s的貨幣制度,在對外貿易的金融調度上和在與英鎊比價的變化上,都符合外國資本的需要。1933年宣布廢兩改元后,銀兩不再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