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國白銀網2月15日訊】雖然很多政策的創新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中推進的,但一般來說,如果某一政策在實行了三年多以后還沒達到預期中最基本的效果,那么大致可以判定這個政策無效了。印度的黃金貨幣化改革就面臨著這樣的窘境。
2015年11月,印度正式推行了雄心勃勃的黃金貨幣化項目。當時印度政府瞄準的是民間擁有的據估計高達2.2萬噸的黃金,目的是將這些黃金吸引到銀行體系中來,通過黃金儲蓄和黃金債券來盤活存量,吸引印度投資者和家庭放棄持有實物黃金,從而達到減少黃金進口,控制經常賬戶赤字的目的。但事實上,黃金貨幣化改革對民眾的吸引力始終有限,完全沒有達到盤活存量的目的。該項目2017年吸引了11.5噸黃金,去年則進一步銳減到6.5噸。三年多下來,一共僅吸納了22.8噸黃金而已,剛剛超過民間擁有黃金的千分之一。
對印度這樣全球黃金消費最活躍的市場來說,20多噸黃金這個數字簡直不值一提,甚至很難起到減少進口的作用。黃金債券并沒有降低印度民眾對實物黃金的投資需求,該國2017年進口了727噸黃金,2018年的進口量據估計會進一步提升到800噸左右。
對于黃金貨幣化改革遇冷,印度國內反思有兩種意見。一是認為印度人有崇拜實物黃金的悠久傳統,貨幣化改革很難跳出傳統的束縛。印度超過七成的消費者把購買黃金看作一種投資途徑,但是大部分黃金都是以首飾的形式存在的,他們很難接受交出手中的金飾。印度黃金貨幣化還打過一些擁有大量黃金的寺廟的主意,但那些寺廟中的黃金都帶有宗教上的意義,信徒們不可能接受將那些黃金拿出去重新熔煉。
第二個原因是之前推動的貨幣化方案限定條件太多,使其成為一件缺乏吸引力的金融產品。比如印度黃金債券只面對印度公民和機構,外國人無法購買;債券利率為2.75%,而獲得的利息則將被課稅,并且債券有效期為8年,第5年開始才可以被出售獲取利息等。這些限定使得黃金債券缺乏流動性,之前有金融專家提出縮短鎖定期等建議,但并沒有形成確實舉措。
事實上,黃金貨幣化改革遇冷最關鍵的一點,是沒能有效吸引印度有錢人的參與。目前據估算印度收入前10%的有錢人,消費了85%~90%的黃金。但這部分高凈值人群往往擁有多元化的投資渠道,并不會將手中的黃金投入到黃金儲蓄和黃金債券中。雖然黃金債券發行方宣稱回報率比黃金ETF收益率更高,但這并不能說服黃金擁有者拿出手中的實物黃金,換回一紙憑證來。
到現在,印度黃金債券5年的鎖定期已經過了一多半,留給黃金貨幣化改革的時間不多了。如果仍然難以拿出促進流動性的方案,那么這一計劃最終很可能會無果而終。
?。ㄎ恼聛碓矗汉M獾V投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