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國白銀網7月8日訊】據Mining.com網站報道,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發現,在地球表面以下100英里或更深的地方存在此前未被認識的構造,這些構造能夠指示巨型銅鉛鋅礦床的位置。這些金屬礦床接近地表可供開采,但是要找到它們僅靠目前的勘探方法還遠遠不夠。
這篇發表在自然地學期刊,由哈佛大學、哥倫比亞大學、澳大利亞地調局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人員共同撰寫的論文認為,上述發現能夠極大地縮小勘探區域,減少未來礦山開發的影響。
研究發現,85%的已知賤金屬礦床賦存在沉積巖(物)中,而且已知金屬量超過1000萬噸的礦床都位于古大陸邊緣埋深線的上方。也就是說,這些礦床都沿著地球巖石圈減薄至170公里的邊界分布。到目前為止,這些礦床都在地表有所發現,而且位置似乎是隨機的。
為發現這些礦床,地質學家通常需要敲打巖石或利用物探方法,包括重力和其他參數來尋找隱伏礦床。此項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高技術填圖方法,能夠為勘探者提供更準確的信息。
為制作這份圖件,研究人員利用了能夠反映巖石圈深度的地震波數據繪制的現有圖件,巖石圈深度從埋深300公里(未受擾動的最古老陸核),到接近于零(海底最年輕的巖石)。
研究人員在媒體發布會上表示,“在地史時期,大陸反復飄移、碰撞和裂解,地下出現了疤痕似的不規則巖石圈,大多數沒有進行填圖?!?/p>
利用這些信息,研究者發現最富的澳大利亞礦山分布在厚而老的巖石圈厚度為170公里的地方,這些地方鄰近海岸。隨后,他們將調查范圍擴大到全球2100個沉積控制的礦床,結果發現相同。一些170公里邊界接近于海岸線,但有許多位于大陸內部,這些礦床都形成于遠古時期大陸形態多次發生變化之時。
研究者新繪制的地圖顯示,在加拿大西部,澳大利亞、格陵蘭和南極洲海岸,美國西部、東南部和五大湖地區,亞馬遜大部分地區,非洲西北部和南部,印度北部和中亞都有這些構造帶分布。雖然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巨型礦床,但是一些地方在礦山分布圖上還是空白。
論文第一作者,來自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-多爾蒂地球觀測研究院的博士后研究員馬克·霍格德(Mark Hoggard)認為,這些礦床儲量大、品位高,一旦發現,就可以投入大量鉆探工作。目前許多賤金屬礦山大多采用破壞性的露天開發方式。但是有些情況下不是掘進1公里就能開發到經濟礦床,這可能需要采用破壞性不大的豎井進行開發。
在霍格德看來,此項研究可用于勘查程度比較低的澳大利亞、中亞和西非地區。
(文章來源:自然資源部)